首页>体育之家>活动预约>浅谈民族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意旅游的融合发展——以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为例文化创意旅游的融合发展——以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为例

浅谈民族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意旅游的融合发展——以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为例文化创意旅游的融合发展——以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为例

发布时间:Mon Dec 21 16:55:00 GMT+08:00 2020来源:2020中国瑶族文化传承与发展论坛编辑:江华文旅云

江华.png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瑶族人口大多集中居住在中国南方山区,其独特的民俗风情和优良的自然生态,是不可复制、不可替代、不可多得的优质旅游资源。近年来,随着全域旅游和文旅融合从理论走向实践,“文化+”“旅游+”产业开发促进了瑶族地区发展和民族文化复兴。在文旅融合互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本文通过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的个案剖析,探寻瑶族地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和瑶族文化传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个案调研


(一)江华瑶族自治县。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位于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全县总人口54万,其中瑶族人口37.5万,占世界瑶族人口总数的八分之一,是湖南省唯一、全国瑶族人口最多、瑶族聚居区居中的瑶族自治县,有“神州瑶都”之称。由于历史和自然因素影响,江华在2001年、2011年都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1年以来,江华确立了“生态立县,民营活县、开放兴县,产业强县”发展战略,探索了“规模工业进园区、小微企业进乡村、农业产业建基地、旅游产业谋全域”产业发展模式,全力打造瑶族生态旅游胜地、新兴工业县、绿色农业基地、边贸物流中心、文明幸福之乡,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文旅融合发展方面,现已建成香草源、秦岩等3A级景区6个、三星级以上酒店8家,开发瑶族歌舞、医药、饮食、织锦、服饰等文化旅游产品,形成了千年瑶寨桐冲口村、中国爱情小镇水口镇等乡村旅游集群片区发展新格局。全县26个贫困村列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庙子源、牛路、桐冲口等村落被评为湖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水东、宝镜、井头湾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香草源(庙子源村)、井头湾村等旅游扶贫重点村为目的地的“瑶家古风”旅游扶贫线路成为湖南省13个精品主题线路之一。2019年接待游客达800万人次,瑶族文化旅游产品销售额累计达10亿元以上,文旅收入达35亿元。截至2019年底,全县11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综合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38%,经省政府批复、国务院扶贫办第三方评估,江华整县脱贫摘帽。


(二)水口镇。1955-1985年的30年间,水口镇是江华瑶族自治县县城所在地。2012年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启动后,水口集镇属淹没区,于2015-2017年整体搬迁至小圩镇浮海村附近。2018年,水口、小圩、未竹口、湘江等乡镇539户2117人易地扶贫搬迁户选择在水口安置点居住。新水口集镇总人口2.8万,占地2700亩,成为全县最大的水库移民安置和易地扶贫安置乡镇。水口移民新镇规划之初,县里超前谋划,明确通过旅游产业带动移民致富的发展思路,将水口建设成为“移民安置区、旅游景区和旅游服务区”三位一体的区域性特色集镇。以当地民族特色为依托,将所有2657套移民安置房全部按过山瑶建筑风格设计,并在水口新镇规划核心区域,预留旅游景区发展用地。2014年7月,省委书记杜家毫到江华水口调研时提出:要将水口建设成具有瑶族文化特色的文旅小镇。移民搬迁以来,新水口镇组织了“复兴水口”文化周、元宵喜乐会、“520为爱奔跑”迷你马拉松赛、2019年环中国国际自行车赛江华站、帐篷音乐节、《笑满三湘》湖南省文艺志愿者演出活动等一系列文旅主题活动,形成了“爱情周、民俗月、文明季、幸福年”的常态化文化氛围。同时结合水口水街营销宣传,开展瑶族坐歌堂、敬酒歌、长鼓舞、瑶族婚嫁演出等文化活动,复兴瑶族盘王节以及三月三、四月八壮族等文化习俗,大力推行“穿瑶服、讲瑶话、唱瑶歌、跳瑶舞、喝瑶酒、知瑶礼”活动,使传承原生态的瑶族习俗、瑶族文化成为了一种生活常态。在学校,普遍开展学唱瑶歌、跳长鼓舞活动,将长鼓操作为课间操,扩大青少年参与瑶族文化体验范围。在民间,以社区、村或楼栋为单位成立长鼓舞、瑶族服饰、龙狮等表演队,鼓励民间艺人、能人牵头参与。既丰富了水口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动,提升了水口居民的归属感、幸福感,又扩大了水口镇旅游知名度,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发展。2017年,水口镇通过招商引资,引入桂林天元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兴建水口核心景区——全长约3公里,占地约165亩,国内第一家以“瑶族风情”和“青年爱情”相结合的主题文化旅游区——瑶都水街•爱情小镇景区。2019年10月开门营业以来,不到一年时间就接待了游客近20万人次,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有效带动了整个镇域经济的发展。全镇居民体验到旅游带来的经济效应,积极主动开展餐饮、宾馆、旅游商品服务,融入旅游产业发展中来。在旅游商品开发上,形成瑶族勾织、瑶家工坊、长鼓、蜂蜜口红等系列旅游产品。带动居民从事餐饮、酒店、旅游商品销售近百家。目前有300余家商铺开店经营,民宿、宾馆(酒店)30余家,从事旅游商贸相关产业人员达2000余人。2020年7月,湖南省文旅厅、省民宗委正式命名江华水口镇为永州市唯一的“湖南省特色文旅小镇”。


(三)桐冲口村。湘江乡桐冲口村位于江华瑶族自治县九江之一的麻江河,全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170户640人,瑶族人口占99%,是过山瑶聚居历史久远的村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盘王大歌》、长鼓舞传承基地,素有“千年瑶寨”之称。2015年4月起,湖南广电扶贫工作队驻村帮扶三年,带领群众走“传承保护瑶族文化+建设文艺创作基地+发展生态乡村旅游”的路子,并先后实施了易地搬迁、瑶韵商业街、夷勉堂(瑶韵活动广场)、风雨文化长廊、漂流码头、滚水坝、景观亭、房屋立面改造等十余个项目,为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使该村于2017年实现整村脱贫出列,圆了千年小康梦。围绕江华县委县政府建设“瑶族生态旅游胜地”的战略目标,2016年,扶贫后盾单位聘请华南理工大学专家进行全方位、专业的旅游规划设计,在空间布局上,将全村规划为小坳梯田观光区、水库旅游区、滨江风光带、垂钓休闲区、村民居住区、民俗体验区、采摘游乐区、入口服务区等八个功能分区和“一心一轴一带四节点”的空间构架。在旅游核心景区的建设上,扶贫工作队将易地扶贫搬迁和旅游发展相结合,通过搬迁户入股及公司出资的方式,所有迁建新房依照瑶族吊脚楼的风格,按两层设计建设,第一层用于自住,第二层改造成民宿,纳入千年瑶寨旅游公司统一化管理和经营,公司和搬迁户按3:7的比例分成。村民住上新房后,将原木板房、舂墙屋交给千年瑶寨旅游公司,改造成民宿、餐馆和特色陈列展示馆。2018年以来,江华县委、县政府安排民族文化旅游部门对口帮扶,切实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深入挖掘瑶族民俗文化资源,助推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使古老的千年瑶寨焕发出勃勃生机。为把“千年瑶寨”做成一个更好吃、更好喝、更好看、更好玩、更好睡的地方,县民族文旅局积极推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先后扶持村民种植了江华苦茶、火龙果、百香果、山楂、向日葵等特色旅游产品种植,开展了瑶山探秘和采摘的体验旅游,开发了瑶山药浴、竹笋加工等新的旅游产品。多次组织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文艺专业人员、厨师、酒店宾馆的主管等专业人才到村里开展各种技能培训班。指导村民排演节目18个,创作了《千年瑶寨》《过山瑶过山谣》两首寨歌,开展了瑶族民俗表演、竹筏泛舟、瑶家特色餐饮等旅游服务项目。2018年,桐冲口村已有农家旅馆客房124间床位187个,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团体近百个,全年共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0余万元,分红最多的一户贫困户达到9800元。截至2020年,桐冲口村已成功创建为全国文明村、国家AAA级景区、湖南省美丽乡村示范点和湖南省最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并被中组部列为党建+旅游+扶贫示范点典型,被省文旅厅推荐申报国家文旅部“异地搬迁+旅游+扶贫示范点”典型案例。


二、传承与发展


(一)旅游市场促进瑶族文化的复兴。长期以来,民族地区普遍经济欠发达的现状,导致在文化事业上政府投入不足、民间人才流失、传统文化日趋式微等现象的出现。作为一个文化创意产业,近年来江华旅游业的培育和发展壮大,直接培育了对个性特色文化产品的市场需求,逆转了瑶族文化逐渐走向衰亡的颓势。围绕“瑶族节庆在江华”主题,江华突出打造了以瑶族盘王节为核心的节庆活动,赶鸟节、尝新节、火烧龙狮闹元宵等瑶族传统民俗活动得以复苏,瑶医瑶药节、茶文化节等以区域优势资源为依托举办的新“旅游+”节庆活动层出不穷。经挖掘整理,列入各级非遗保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达108项之多;各热门景区的瑶服、瑶歌、瑶舞广受欢迎,《盘王之女》《客姑妹》《咔嚓嗦》等演艺节目在传承中创新,县瑶歌协会、长鼓舞协会、瑶服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等纷纷成立,在日常群众文体活动中把长鼓舞元素融入广场舞、课间操之中,瑶族文化传承的群众基础面越来越大。


(二)旅游宣传推介打造瑶族文化品牌。近年来,江华瑶族盘王节成为湖南省少数民族四大节庆品牌;盘王大歌、瑶族长鼓舞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江华瑶族斗龙民俗入选2020中华体育文化优秀项目;阳华岩摩崖石刻、潇贺古道江华段、宝镜何家大院相继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华先后获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观赏石之乡、湖南省非遗保护十强县、湖南省旅游精品线路重点县、省全域旅游示范县等荣誉,中国瑶族文化传承研究中心挂牌江华。这既是瑶族民俗体验游的优势文化资源和潜力所在,以文化品牌打造旅游品牌;也是江华旅游产业发展之后带来的品牌效应所致,以旅游推介促文化推广,文旅融合,相得益彰。在旅游推广活动中,瑶族文化往往是唱主角的。如2016年春节期间湖南卫视《湖南新闻联播》“新春走基层”特别节目《直播香草源》连续5天黄金时段播出,全面展示江华的瑶歌瑶舞、瑶药瑶浴、瑶山美食、瑶家婚俗、山货电商扶贫等,通过电视和网络在全球广泛传播,CCTV-4、新华社、湖南日报等主流媒体第一时间报道,使香草源成为了当年最红火的“网红景点”。


(三)旅游产业兴旺瑶族文化创意产品。除瑶歌、长鼓舞、瑶服秀等常规化传统文化产品投放旅游市场外,为适应旅游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和品牌形象打造,在硬件建设上,江华先后建设了“天下瑶族第一殿”盘王殿、世界最大的瑶族图腾坊、世界最大的瑶族铜铸长鼓,以及湖南省唯一的县级民族歌舞团和民族艺术学校。在软件建设上,推出了旅游主题曲《歌里江华》及旅游宣传片《盘王的后裔》,创作设计江华旅游形象LOGO和吉祥物“瑶嘟嘟”,举办了多期瑶歌、长鼓舞、瑶族织锦培训班,培养大批来自基层的瑶族文化创意人才,夯实瑶族文化传承和传播的群众基础。如为传承和弘扬省级非遗瑶族织锦,江华职业中专建立了瑶族织锦基地,开展瑶族织锦、瑶族刺绣、瑶族挑花、瑶族衍纸等传统工艺技术培训;大石桥乡井头湾村打造“中国瑶族织锦第一村”;非遗传承人黄翠兰创办古瑶工艺品有限公司,其团队开发了如香包、挂件、手袋、挂画、瑶族婚礼“四件套”、家居装饰物等一系列融入瑶锦元素的旅游工艺品,深受人们喜爱。


三、变异与危机


(一)过度消费对瑶族文化环境的破坏。笔者在田野调查中发现,由于文化保护规划滞后、旅游开发者急功近利、村民保护意识不强等因素影响,一些传统村落的格局和传统文化在旅游开发中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些是不可逆的伤害,令人扼腕叹息。如将传统建筑粉刷一新、传统村落大拆大建、弃原汁原味的瑶族吊脚楼而追求小洋房“穿衣戴帽”伪装木楼民居、用水泥路覆盖石板路、用市场化的节庆程式改造传统民俗节日等等,比比皆是。


(二)商业化包装产生的伪民俗文化。在“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的口号下,为吸引游客眼球,迎合游客口味,一些地方和景区从功利性出发,无中生有地创造出一些“伪民俗”,从外地引进竹竿舞、火把节、“高山流水”酒等,穿上瑶服就包装成了“瑶族文化”。有见多识广的游客就产生了疑惑:南方各少数民族的风俗好像大同小异,怎么都是这“三板斧”?如果长久发展下去,这些在市场上吃得开的“伪民俗”或许有朝一日会取代真正的民族传统文化,劣币驱逐良币,李鬼打败李逵也未可知。


(三)旅游产业发展目标与文化传承保护的冲突。旅游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一对CP,但主要目标不尽一致,一个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一个是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一旦两个目标出现冲突,在平衡取舍的决策中,往往会文化为旅游让路,导致在开发的过程中难以兼顾保护。如各景区五花八门真假难辨的瑶族服饰着装,打乱了瑶族服饰的传承谱系;为营造旅游引爆点,对瑶族民间传说故事进行加工改造乃至生拼硬凑;在一些文物保护单位开发旅游,只注重旅游投入和产出,不注重文物保护和修缮,甚至为旅游接待需要而进行破坏性改造,等等。表面上看增加了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促进了瑶族文化繁荣,实际上是对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扭曲和损伤。


四、对策与思考


(一)加强瑶文化基础研究和普及。充分运用好中国瑶族文化传承研究中心的学术平台和智库功能,整合协调江华瑶学会、瑶医药研究所、瑶歌协会、长鼓舞协会、瑶服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力量,立足现实需求,围绕瑶族地区小康建设和瑶族文化创新发展的主题,一手抓田野调查,一手抓学术研究,分阶段有重点地推出一批接地气、有深度、能转化的研究成果,夯实文旅深度融合的基础。在出成果的同时,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能把整理出来的优秀瑶族传统文化“藏之名山、束之高阁”,要以普及推广应用为目的,策划系列文化活动,继续推动“瑶文化进校园”“瑶文化进机关”“瑶文化进社区”,把论文写在瑶乡大地上。只有走向民间,走向大众,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民族文化才有生生不息传承下去的生命力。


(二)基于特色文化拓展全域旅游。旅游目的地对外地游客的最大吸引力来源于其鲜明的个性特色,实践证明,移植外来“酷玩”项目也许能给本地游客带来一时的新鲜感,但最终行之不远。江华发展旅游的最大优势资源,就是瑶族人民扎根大瑶山千百年来积淀形成的瑶文化。我们要增强文化自信,坚定不移地打响“神州瑶都”品牌,以本土瑶文化为基础,根据民俗旅游市场特点提炼文旅元素亮点,为这一文旅品牌注入灵魂,打造精品项目和旅游产品。譬如江华丰富多彩的节庆文化,可以开发整理出来一个“人无我有、人有我异”的节庆系列,形成一年四季节日不断的旅游市场,通过节庆营销推广江华“神州瑶都”旅游品牌形象和“瑶家古风”精品主题旅游线路。对江华丰富的古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充分发掘各自特色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打造差异化、个性化旅游目的地形象,避免同质化竞争。


(三)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承与创新。毋庸讳言,不是所有的瑶族传统文化都适合参与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的。同时,瑶文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瑶文化的传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只有不断进行自我扬弃和新陈代谢,适应性创新,才能持续走下去并步入新高地。我们应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原则下,对瑶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守正的前提下创新。这不仅仅是文旅融合发展的需要,也是瑶族文化自我革新的需要,与时俱进的需要。一方面是内容的创新,在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等领域找准瑶文化的切入点,通过创意催生新的瑶文化产品“上新”“打榜”,让传统的成为时尚的,让民族的成为世界的。另一方面是形式的创新,充分运用5G、AI、VR等新科技手段,文化和科技融合,让物联网、人工智能、云技术为瑶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赋能,为瑶都文旅打造爆款新品,在大时代的洪流中产生广泛的影响力。


本文选自2020中国瑶族文化传承与发展论坛论文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活动
相关场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