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危急情况,你们不必顾我,要先保护秘书和文件。”毛主席这句沉甸甸的嘱托,早已超越特定情境,成为守护历史凭证的永恒箴言。周总理“以档证史”、“要当司马迁”的谆谆教诲,习总书记“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的深刻论断,以及刘少奇同志“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的坚定信念,无不汇聚成一个民族对历史真相最庄重的承诺。我们立于前人的精神基石之上,唯有以“珍重历史,维护历史,存真史,续信史”为己任,秉持“继往开来,尽其所知,有错必纠”的严谨态度,拒绝人云亦云,方能在沧桑变幻中守护那条名为“信实”的人间正道。
历史真迹,是时间洪流冲刷后沉淀的坚硬磐石,是民族记忆无法篡改的基因密码。每一处古迹、每一片残砖断瓦、每一份泛黄档案,都无声地诉说着过往的真实故事。维护这些历史真迹的原始风貌与准确信息,绝非简单的怀旧或保管,而是关乎文化血脉能否纯正延续、民族精神能否挺立不倒的根基性工程。失真或扭曲的历史,如同被蛀空的梁柱,再辉煌的文明大厦也终将倾颓于虚假的流沙之上。守护真迹,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生命起点与精神坐标。
在江华这片流淌着民族千年血脉的土地上,历史遗迹丰富而独特,如星辰散落于千山万水之间。然而,岁月更迭与口耳相传,也使得一些古迹的真实名称与内涵在民间俗称中发生了偏移。正本清源,厘清每一处古迹的“正名”与“本义”,正是我们守护江华历史真迹刻不容缓的第一步。
一、守护真迹
阳华岩:日出阳华海样红。阳华岩又名回头山。江华人口中的回头山,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九嶷万峰,不知阳华。”此名渊源有自,深植于地方史志文献。唯有拂去一般般的粗识,才能让阳华岩这一承载地理标识与文化记忆的真名重放光彩,方能准确锚定其在江华历史版图上的坐标。
高明岩:俗称垛子岩,,其县志记载的正式名称为高明岩。此名不仅见于权威文献,更蕴含了对其地貌特征或人文意境的历史评判,一览极高明,而不是另一处的平头岩。
豸山古寺:围墙内的文化圣殿,豸山之下,客洞之中,古寺庄严。需明晰的是,豸山古寺有其独立的文化内核与历史边界,它并不等同于包含了古玄帝宫、吕祖阁和文昌阁在内的整个建筑群。纵然围墙将它们围合在一起,但“打铁卖糖,各有各行”,合而不同。尤其需辨明,吕祖阁不是有人称的“望江楼”。清晰界定每一座建筑的身份,是理解其独特历史价值的前提。
萧家码头:碑铭镌刻的“人字”密码, 江华人熟知的“萧家码头”,其石碑上郑重镌刻、载于书册的正式名称,乃是形象生动的“人字码头”。这个“人字”结构,或许是码头的独特形态,亦或寓含“以人为本”、“行人便利”的建造初衷。重拾“人字码头”之名,便是唤醒沉睡在青石上的历史记忆与设计智慧。
凌云塔:民间记忆中的多重回响,巍峨耸立的凌云塔,在百姓口中有着“宝塔”、“文塔”、“白塔”等亲切称谓。这些俗称,是情感记忆的活化石,生动反映了它在民众心中的地位——祈福之宝、昌文之兆、素洁之姿。保护真迹,既要坚持“凌云塔”这一承载建造者寄托的官方正名以正史实,也需珍视这些充满烟火气的民间称谓,它们是历史在人民心中激荡的温情回响。
西佛桥:石刻档案与神话传说相互彰显雄气和神气。横跨沱水的西佛桥,因其七孔联拱的优美身姿,被邑人又称之为“七拱桥”、“石拱桥”。其建造之功,当属时邑令车莼村。纵然有神异传说为其增添神秘色彩,但桥体之上或相关档案中清晰可考的石刻铭文,才是其建造历史最无可辩驳的铁证。传说为桥添韵,而档案则为桥铸魂。
奇兽虚明岩:石鼓奇音为一景观,敲之咚咚。真实的坐标,奇兽幽居的虚明岩,常令人遐想其内有石鼓奇音。然真实所在,乃是在虚明岩口左侧的歧山脚下,此仍有香,是历史现观与民间信仰互映的生动实見。准确锁定“石鼓奇音”的真正位置,是对这份独特自然与人文遗产最切实的呵护。守护江华乃至中华大地的历史真迹,是一场需要众志成城的文明接力。它要求我们敬畏为先,严谨为要,以如履薄冰之心对待每一处遗迹、每一条信息,考据求实,力求毫厘不爽。
二、赓续历史
档案筑基,正本清源。高度重视地方志、碑刻、文史、族谱等原始档案的核心证史价值,丰富馆藏、室藏,势在必行,让史料成为抵御讹误的坚实根基。
教育浸润,薪火相传。将地方真实历史与文化遗产知识融入乡土教育,培养新一代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守护自觉。通过博物馆展览、文化讲座、非遗体验等活动,让尘封的历史生动起来。
法制保障,全民参与。完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同时鼓励社会力量、民间团体和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日常巡查、信息收集和文化传播,形成“政府主导、专家支撑、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保护网络。
每一处被澄清的古迹名称,每一份被妥善保存的原始档案,每一次对历史真实的执着探求,都是在为江华瑶都——这座浸润着独特民族风韵的历史之城,铸造一枚枚不可磨灭的文化基因印章。让我们以赤子之心与坚实行动,守护每一处历史的真实印记,让阳华岩的清风、凌云塔的倒影、人字码头的沧桑石阶、西佛桥的古朴拱秀,连同那歧山脚下不灭的香火与石鼓奇音等等,共同汇成一部流淌不息、真实可信的江华信史。事实证明, 唯有存真,方能续信,唯有继真,方有来实。守护历史真迹,就是守护江华瑶都千年跳动的脉搏,守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原乡,使其在岁月长河中永远闪耀着不容篡改的、坚实而璀璨的光芒,久久为功,永无止境,以继来兹!
作者:韩开琪
一审:莫翠香 二审:陈冰 三审:郭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