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华文旅云网讯(通讯员:李诗璇、韩开琪 )江华,古邑冯乘,曾为云溪、久为江华,山联九嶷之秀,水会濂溪之清,历史悠久,地灵人杰。今县城沱江,至今县治已五百六十年,沧海桑田,古人古事,耐人寻味。为不忘乡情,特对江华老街的历史略道一下,望引共鸣,并求教于知者。
(明万历江华县城图)
地老天荒的南门街。南门街在城内,又称分司前街,今称城内老街,始建明朝。明万历《江华县志》中载:“南门街一条,至所前。”所即当时的守镇江华右千户所,千户名吴成。沿街建筑古老,多为千户、百户、昭信校尉居所,今韩家、徐家仍可见祖居门前的八字门楼和脚基,彰显当时的光耀。全街一路均为鹅卵石和青石板铺就直至南门口。南门街北头是江华二中老校门,街边有韩家井。江华二中是中共江华县支部旧址。南门街中段旁有长寿井。南门口有甘洌井,俗称老井眼。明万历《江华县志》中载:“甘洌井,在南关内,味甘色皎浚,自明前。”可知历史之久远。南门街是中共早期共产党员、革命烈士何自我、胡青松、舒翼的故居地。何自我又名何杰,有诗传世:“革命牺牲往事多,沿街捧缽也自乐。孩儿不愿装聋哑,父亲不必泣与愁。”读之令人含泪。还有王德榜的当铺、中医韩慕琦、李家巷李球生父辈做的印子粑粑、雷玉贵做的炸鱼仔在当时颇有名气。
(韩家大院旧八字门楼)
(王德榜沱江当铺西北角墙)
进出县府的县前街。县前街曾称郑公街,为颂县事郑鼎勋而名之,今称城内新街。原先是一条青石板路从县府大门一直达南门口。一九九四年《江华瑶族自治县志》中载:“民国三十六年(1947)重修城内新街和西门老街,拆南门城墙,一段路面改三合土,与城外正街相接,宽度八米。同时在西门圩辟西门新街一条,泥土路面。”其后,大概在1990年之后,由街坊张竹青、伍炳贵、王开德等牵头,群策群力,将县前街三合土路面改造成水泥沙浆路面,铺设下水管道,路面焕然一新。县前街之东边有县文庙。文庙之后有中山堂,纪念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今仍尚存。同时县前街是中共早期共产党员、革命烈士的唐浩的故居地,唐浩烈士牺牲时仅26岁,浩气长存。
知者不多的学前街。清同治《江华县志》中载:“学前街,东至东门,西至大街史家巷,北至关王庙,南至城边曲转,东至南门大街。”此载读来似懂非懂,似乎从县文庙义路门下约二十级石台阶走青石板路到东门口即是学前街了,北至关王庙,关王庙即关帝庙。学前街今似乎是东门口。东门口路有徐家大屋,有名人唐元恺又称唐楝斋的故居和唐楝斋四方井,至今井水清旺,养一方百姓,邑人乐道之。
寂寞无声的西门街。西门街,顾名思义就是出城西门后的一条街。曾几何时,西门街还是很有名气的,是下道州、从西进城的必经之路。往昔,西门街之北,城墙脚之下,是买卖耕牛的闹子,逢圩非常热闹,人畜相挨。往西上石板大道到高明岩俗称垛子岩下就是湘粤古道上的寡婆凉亭。西门街西头对着的是民族路,过路即是县城职业中专,中有西门冯都庙,红七军转战江华牺牲的36位烈士就长眠在西门冯都庙旁。如今的西门街已日渐冷清。
有名有实的正街。正街有称老街、中正街,但称正街为妥。毛主席有诗句曰:“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正街,正道也。斗转星移,过去的正街已经分为解放西路、解放东路、富江路。清雍正十年《江华县志》中载“街坊:正街,东至东门曲转至南门,直通报恩寺。”报恩寺在富江路南头、西佛桥西头,解放后改建电影院。又据1994年《江华瑶族自治县志》中载:“南门外有正街一条(今解放路),为商业街,宽3-4米,至民国后逐步延伸至五间铺(今富江路)。民国32年(1943)扩建扩宽,街面为三合土砂浆拌碎石铺砌,宽八米,两侧人行道各一米,下水道为阴沟盖石板。岔街小巷,有李家巷、蒋家巷、杨家巷(均是封水巷)、吴家巷、河边街、竹行街、宽不足二米,石板或卵石铺设。”正街是生意街,叶蔚林和电影《没有航标的河流》将江华正街宣传到全国乃至世界。据李树千等老人回忆和石碑刻档案记载,清至民国维修豸山寺捐款的江华商铺在二十家以上,其中就有黄义泰、和顺号、明德堂。又据回忆,正街中的解放西路南门口一段的商铺,记得的就有左黎山、左鲁山、东华楼等。有民瑶曰:“摇手手,满街走,捡个钱,舀酒酒。”正街中解放东路有四方井,老百姓称新井眼,县志称乐利井。清雍正十年《江华县志》中载:“乐利井,在县城外大街,甘美宜人,四时不竭。”正街蒋家巷也是江华中共早期共产党员、革命烈士何时英、何时芳的居住地。
(革命烈士何时芳、何时英故居)
豸山凌云默默立,沱水滔滔放悲歌,革命英烈永垂不朽!记住老街,记住乡情,承前启后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