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邑江华,瑶汉各族同胞和谐相处,习近古风,邑中亦多萃和英华之士,而巾帼也不逊须眉,王寡婆老人就是其一。
从前,江华有个老妪俗称王寡婆,家住沱江街。老太婆一生虽心地善良,但八字命苦。丈夫早逝,名下二女,全靠王寡婆一人做针线活维生,生活拮据,虽然如此,但经王寡婆老人精心打点,三口之家倒也过得冷暖不愁。王寡婆老人为人厚道,乐于助人,街坊邻居中不论哪家有个头疼脑热,她均可尽力相帮,从不吝惜,深和人心,一些好心人还常常叹王寡妇命苦,说王寡婆这人尽做好事,但一生坎坷,老天爷难道还真的未开眼。此话传至王寡婆耳中,王寡婆却不以为然,好事仍做,年复一年。好心必有好报,一年冬天,天气寒冷,滴水成团,人人都被冷得牙齿打颤。这天,王寡婆在街上看到一位瑶胞打着赤脚,全身冻得发抖,十分可怜,顿生恻隐之心。但自家也不富裕,于是,就送给他一双亲手做的布鞋。瑶胞紧紧揣着王寡婆送的鞋,感动不已,发誓回去一定要为王寡婆种一块山杉树。“百年树人,十年树木”。转眼间十几年过去,瑶胞为王寡婆种了一山杉树到了可以砍伐的时候,这位瑶胞来到王寡婆的家。对王寡婆说:“我帮你老人家种的那块山,树子已经可以砍了,你看是帮你卖还是帮你砍。 ”王寡婆说:“树子是你种的,你要我不要。”这位瑶胞急忙说到:“我就是专门的为你种的,你要我不要。”双方争执不下。后来王寡婆考虑再三说,既然是这样,你就帮我把树子砍了,卖的钱你一半我一半。事后,这位瑶胞将卖树的钱全部都送到了王寡婆的手中,王寡婆的心沉甸甸的。心想,这么多的钱我怎么能要,这可是他的血汗钱,是善款,我要用这笔善款做一件善事。思前想后,再三斟酌,王寡婆决意用这笔钱在县城西的门外下道州的大道一里处建一凉亭,为过路人往返歇脚,让所有人都能从中获益。后历经工时,凉亭建成,其规模宏大,蔚然壮观,其间可同时容纳数十人歇脚。凉亭四壁和地面均青一色的大块石料砌就,东西二门宽敞贯通,上盖青瓦,南北倒水。亭内二侧架长石条为凳,采巨石凿石缸置亭内盛茶水供路人饮。热天入亭凉风习习,冷天进亭暖气熏熏,令人久坐难离。我们这年纪的人均在亭内享受过清逸。为记王寡妇老人家的功德,百姓均称凉亭为“寡婆凉亭”。
如今,江华已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路、交通四通八达,火车又已进瑶山,美哉善哉。人们挑担外出远行的少了,为行路人歇脚的寡婆凉亭早已不复存在,只能在如今的金龙华苑中觅得寡婆凉亭的遗址。但王寡婆老人、瑶胞和寡婆凉亭之间因善心结缘又因善举而造福百姓的故事却永远留在江华父老乡亲的记忆中。“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时代如何变迁,但对于美德、善举的弘扬和传承始终如一。在争创文明县城的今天,我们希望通过这一小小的典故拨动许多人早已尘封的善心,唤醒一些人许久未做的善行,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帮助你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除此以外,关于王寡婆本人的传说争议较多。有人说,王寡婆是住在吴家巷新井眼边,有人说王寡婆是城内东门口唐楝哉的岳母娘,但事过境迁,也无从考证,权且留言。
(原载于 2011年《冯河之声》第一期、2012年《江华文史》第六辑)
作者:韩开琪 庞江宏
一审:莫翠香 二审:陈冰 三审:郭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