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程允升所编《幼学故事琼林》载:“鳞虫三百六十,龙为之长”。在华夏大地,龙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我们自称“龙的传人”,这份文化认同源远流长。作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图腾之一,龙的形象神异而亲切,历经数千年传承,不仅成为全民族共同敬仰的文化符号,更曾是古代帝王权威的象征。中国神话中的龙,身似长蛇、遍体鳞甲,能隐能显、可大可小,既能腾云驾雾又能潜入深渊,以兴云布雨之功滋养万物,以降福济世之能被世人称颂,就连人中豪杰也常被赞为“人龙”。
关于龙的记载,在中华五千年文明中俯拾皆是。古老的《易经》中便有“《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等经典论述,将龙与天道运行、君子品格相联系。
淳朴奋进的江华人民对龙怀有特殊的崇敬之情,这份情感渗透在地域文化的肌理之中。境内以龙命名的山川古迹随处可见:有巍峨的大龙山,有祈福纳祥的龙王庙;县文庙的蟠龙浮雕栩栩如生,西佛桥的“鲤鱼跳龙门”石刻寓意深远。县西三里的古老龙岩上,古庙遗迹见证岁月沧桑;城西白泉村的龙泉庙,承载着村民对甘霖的期盼。翻阅江华老县志,龙城、龙岩口、龙会寨、石龙寨、龙安寨、回龙寨等带“龙”字的古地名,更印证着龙文化与这片土地的深厚联结。儿时父辈讲述的“望子成龙”“鲤鱼跳龙门”“二龙戏珠”“龙凤呈祥”等故事,与“龙飞凤舞”的吉祥寓意一起,伴着“读不尽的诗书,务不尽的农桑”的教诲,至今仍历历在目。
龙的形象更是气象万千,每逢节庆,耍龙灯、舞狮子、划龙船等民俗活动,总能让人们直观感受龙的威严与灵动。若翻阅古籍,龙的奥秘更令人称奇。晋·郭璞注《山海经》载:“龙,鳞爪锐利,能引雷呜,行云布雨”;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引罗愿《尔雅翼》详述龙形“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并记载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
《中国神话传说词典》引明·杨慎《升庵外集》记载的“龙生九子”传说更添趣味:“一曰赑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二曰螭吻,形如兽,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龙而小,性好叫吼,今钟上纽是也;四曰狴犴,性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五曰饕餮,好饮食,故立于鼎盖;六曰蚣蝮,性好水,故立于桥柱;七曰睚眦,性好杀,故立于刀环;八曰金猊,形似狮,性好烟火,故立于香炉;九曰椒图,形如螺蚌,性好闭,故立于门铺首”,这些传说为龙文化增添了丰富层次。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是龙的传人”,歌曲《龙的传人》以悠扬旋律唱出了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从神话传说到民俗传承,从古籍记载到精神象征,龙文化早已融入民族血脉。如今,秉持“龙马精神”的中华民族,正以不屈不挠的意志继往开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砥砺前行!
作者:韩开琪
一审:莫翠香 二审:陈冰 三审:郭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