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是中秋,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其来由已久。中国古籍《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载:“八月十五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又谓之‘中秋’。此夜月色信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清同治庚午《江华县志》中载:“八月中秋节,造月饼以相餽遣,对月饮酒谓之赏月,白露后浸凉,稻皆垂穗。”至于月饼始有,传说在唐朝。北宋诗人苏东坡有吟诵“小饼”的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至明代“月饼”一词已有确切的记载。而中秋吃月饼又有传说始于元代,传说我国北方鞑靼蒙古族,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建元而后统一中国,为巩固其统治地位,规定十户百姓只能共用一把菜刀。每十户人家还要供养一个蒙古奴隶主的爪牙 —“家鞑子 ”。到元朝末年,各地灾荒严重,民不聊生。一年中秋节前,秦州张士诚,暗中串联,把写有“杀鞑子,灭元朝;八月十五日,家家齐动手”等推翻元朝的纸条,藏在饼里,互相传达、联络。中秋晚上,家家吃月饼,杀鞑子,称杀 “鸭子 ”,致使中秋吃月饼流传至今。后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意,乃成佳节。
中秋佳节赏月吟月也不乏佳作。现略述如下,朗朗上口的江华民乐民趣。江华民族中有唱: “月亮光光,月亮球球,那边奶仔看水牛,水牛过沟,踩死泥鳅。泥鳅告状,告到和尚。和尚念经,念到观音。观音挑水,挑到海鬼。海鬼摸鱼,摸到团鱼。团鱼生个蛋,留给你送早餐。早餐没有熟,急的你嗷嗷哭。 ”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即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生死。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怀念将士的董老《中秋望月》:“秋月光如水,今宵分外明。太清云不滓,永夜露无声。仰望莫能即,徘徊右所萦。南征诸将士,对此若何情?”鲜为人知的毛泽东《喜闻捷报》。一九四七年中秋毛泽东同志步运河上,闻西北野战军收复蟠龙,欣作五言绝律诗一首,名为《喜闻捷报》:“秋风度河上,大野入苍穹。佳节随人至,明月伴云生。故居鸿音绝,妻儿信未通。清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
月到十五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台湾同胞回归祖国的日子不会太远,全中华各民族的大团圆的愿望必将实现。
作者:庞江宏 韩开琪
一审:莫翠香 二审:陈冰 三审:郭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