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华县数字文化馆>非遗传承>江华黄翠兰:织出幸福新生活
江华黄翠兰:织出幸福新生活

微信图片_20200529081517.png

黄翠兰指导孩子学习瑶家织锦 黄志东摄


5月26日傍晚,地处江华瑶自治县白芒营镇白头山自然村的江华县古瑶工艺品有限公司,瑶族织锦传承人黄翠兰正在指导刚放学回家的9岁女孩黎锦学习瑶族织锦工艺八宝被,让瑶家织锦代代相传。


在江华瑶族自治县白芒营、涛圩、大石桥、大路铺等乡镇是梧州瑶的聚居地。这里的瑶家妇女勤劳善良、心灵手巧,她们都擅长瑶家织锦八宝被。


“八宝被”因绣有民间流传的犀牛望月、双狮抢球等8种传统图案而得名,有吉祥美好之寓意,是江华流传最广的一种织锦。“八宝被”因工艺精美,冬暖夏凉,结实、耐用,被称为瑶家手工艺品的瑰宝。


八十年代初,黄翠兰生于大路铺镇鹅塘村,受母亲影响,14岁就跟随母亲蒋桂凤学习瑶族织锦。为学好瑶族织锦黄翠兰经常周末和假期都跟随母亲学习瑶家织锦。后来,又拜师省级瑶族织锦传承人黎柳娥学习瑶族织锦。2019年,黄翠兰成为市级瑶族织锦传承人。


2018年4月19日,在湖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镇经验交流暨第一届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展示展演大赛上,江华县选送黄翠兰的瑶家织绵作品《繁花似锦》斩获一等奖。《繁花似锦》打破了瑶锦单竹签挑单层经线单色的传统技艺,采用创新瑶锦织法,尝试用单签把底面两层经线来回挑起,双色搭配,一盘素色细花,意为瑶锦华而朴实,前程似锦。


微信图片_20200529081523.png

黄翠兰创新发展瑶族织锦技艺 黄志东摄


黄翠兰经常进学校培训学生,让瑶家织锦文化发扬光大。2019年5月20日,黄翠兰走进江华瑶族自治县职业中专为50多名瑶胞培训瑶族织锦工艺。


“瑶族织锦图案很漂亮,颜色很鲜艳,我准备学好之后把瑶族元素深溶入到我的设计当中去。”参加了培训的学生黎晓燕说。她是职业中专服装设计的一名学生,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少数民族织锦文化的活化石”的瑶族织锦技艺很感兴趣。


据了解,八宝被不仅实用,还有艺术研究价值,倍受国内外学者关注。家住江华瑶族自治县涛圩镇汉冲村的奉兴朝老人,收藏了两件织有瑶文的祖传“八宝被”。88岁的奉兴朝是村中唯一一个可识瑶文的男性老者,他所保存的光绪22年和1957年的两件“八宝被”,为后人研究瑶文提供了活证。“八宝被”成为见证江华瑶族瑶文存在的重要实物。 


“我们瑶家姑娘以色彩对比强烈的丝线为经纬,用长约七八十公分、如牙签般细小的竹签挑花,光滑的木梭子来回穿梭将八宝被织成。”38岁的黄翠兰说,“八宝被工序复杂,手工织一幅普通大小的织锦需要近80道工序,要用上百根竹签,要近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 


目前,为发展瑶族织锦,该县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拉动瑶家织锦产业的发展。她们将瑶族传统织锦元素运用到围巾、床单、背包等符合现代人需要的装饰上,在市场上十分走俏。


“我织的八宝被市场很受欢迎,也增加了一笔收入。”大路铺鹅塘村建档脱贫户莫双兰跟黄翠兰学习了瑶族织锦后,实现了增收。


“以前八宝被是瑶家姑娘嫁装必备品且色彩单一只用青色(黑色),现在一般配有大红、绿色、蓝色、紫色等五六种色彩,还织上优雅的诗句。”黄翠兰说,“以后将扩大规模,带动更多的贫困人口增收致富。”


通讯员 黄志东 莫家辉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