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豸山风景
大家知道,江华瑶族自治县有名胜豸山,豸山岩前有一座六角亭,过去是人们过渡、观光和歇脚的凉亭,亭内六根石柱上还有石刻浮雕对联三副,署名的是当时江华县县长李惠元题,时间是民国二十四年孟冬即十月。对联引经据典,精美绝伦。但由于时日较久,风雨相蚀,现在在一般的情况下,文字已难以看清了。为宣传江华名胜古,特对三副对联识读一下,以求教于知者。

豸山前的六角亭石柱
第一副为“此亭与豸山沱水并永,斯阁为酒仙诗伯所居。”对联中,此亭对斯阁,与对为,豸山沱水对酒仙诗伯,并永对所居,妙也。此亭是指六角亭,又称望江亭。沱水即沱江,又称萌渚水,也有称为潇水。并永是说六角亭和豸山、沱水皆将永远。斯阁是指豸山的吕祖阁。据考,酒仙是指吕洞宾,诗伯在此是指李白,有故事传世。有这样一个传说: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有书生于月夜渡采石江,见锦帆西来,船头有白牌一面,写“诗伯”二字。书生遂朗吟二句道:“谁人江上称诗伯,锦绣文章借一观。”舟中有人合云:“夜静不堪题秀句,恐惊星斗落江寒。”书生大惊,正欲傍以相访,那船泊于千石之下。舟中人紫衣紫帽,飘然若仙,径投李谪仙祠中。书生随后求之祠中,并无人迹,方知和诗者即李白也。至今人称“酒仙〞“诗伯”,皆称李白为第一云。所居是说像吕祖阁这样的楼阁,只有像吕洞宾、李白这样的人物才配得上在此供奉。
第二副对联是“岂谓一亭乾坤即逆旅,纵观两岸云山尽画图。”对联中,当谓对纵观,一亭对两岸,乾坤对云山,即逆旅对尽画图,美哉。此对联之意是六角亭确实是好的停息处,但还是斗室之观地,如放眼沱水两岸的白云山景,全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更让人陶醉。
第三副对联是:“来日大难聊向长亭释担负,民亦劳止曷从此处觅棠荫。”美联中,来日大难对民亦劳止,聊向长亭对曷从此处,释担负对觅棠荫,工工整整。细观此联,用典较多,忧国忧民,让人感叹。来日大难是指往日艰难,出于三国·魏曹植的《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今日相乐,皆当欢喜。”民亦劳止在先秦左丘明《子产论政宽猛》文中可见:“《诗》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棠荫在此是西周早期著名大臣即召伯的指代,他为官爱民,深受百姓反的爱戴,是个清官。棠即甘棠树,江华叫楂梨树,果实叫楂梨子,涩中有甜,饥可当粮,成语有甘棠遗爱、甘棠之惠。明·程允升编的《幼学故事琼林》中载:“召伯布文王之政,尝舍甘棠之下,后人思其遗爱,不忍伐其树。按:召公奭周同姓,食采於召,谓之召康公,又称召伯。尝布政南国,偶舍甘棠树下,及卒,后人思之。”《诗经》国风周南中中载:“甘棠,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憇。蔽带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明·萧良友撰、杨臣诤增订的《龙文鞭影》中也载:“召伯甘棠。召公奭,周同姓,食采于召,谓之召康公,与周公分陕而治。陕以西,召公主之,故又称召伯。尝巡行南国,有棠树,決獄其下,自侯伯至庻人各得其所。公卒,民思之,为之赋《甘棠》,因爱其树,不忍剪伐。”整副对联的意思是人生苦短,暂且到六角亭歇息一下,老百姓实在太辛苦了,也应该休养生息,到六角亭坐一坐,乘凉歇气思召公棠荫,思清官,当官要为民作主。如今走进新时代,画图棠荫美景在继续,装点江山,继往而开来步步高。江华有望!人民有福!正如两河三岸项目建设指挥部门前贴的对联一样,两河三岸誉四水,一县瑶色耀神州,横批国泰民安。瑶城在巨变!

两河三岸项目建设中的六角亭石柱
作者:韩开琪
一审:莫翠香 二审:陈冰 三审:郭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