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朵梅花不剪心,甲申之年噪日兵。八月初一进了城,苦了江华百姓们。第一可怜保安镇,第二可怜風云乡。日本鬼子黑心肠,冤枉杀了多少人。男的抓来用枪打,女的抓来受糟蹋。百姓拼死来抵抗,刀对刀来枪对枪。”
这首流传于江华县城的悲怆歌谣,是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那个血色深秋的真实写照。这一年,是江华历史上最为苦难、最为不屈的抗日之年。国耻难忘,山河破碎,小小的东瀛日本竟入侵到了南岭江华县,“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据1994年《江华瑶族自治县志》载:“中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九月十七日,日本侵略军侵入江华,县境内3134人被杀害,9345人受伤,财产损失819.386亿元(法币)。群众自卫,杀死日军9人,杀伤2人。十月二十六日,日军撤离。”历史的记忆,是无数家庭痛苦的哭声,是瑶山大地浸透的血泪。
面对凶残的侵略者,江华各族人民没有被日军征服,同仇敌忾,奋起抗战。1944年的江华,燃起了抗日的烽火。现略述如下,以不忘抗日的血泪史。
河东鹿洞乡:栋青小罗坪一带的怒吼
在郑重为大队长的率领下,鹿洞乡自卫大队以莲花地为据点,英勇御敌。9月25日,当约一个排的日军行至小罗坪抢劫财物时,遭遇到自卫队抵抗。战斗激烈,自卫队奋勇追敌至蒙家地,成功击毙一名日军士兵,并割下其首级,展现了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
大路铺乡茅栗井村:十九个昼夜的浴血自卫战
在中共地下党员沈成平、中国国民党员沈成彬、黄埔军校毕业生沈成立等乡人的组织下,村民们迅速武装起来。当日军前来进犯,全村男女老少依托村庄房舍,同仇敌忾,与敌鏖战整整十九天,直至日军被迫撤退。这场艰苦卓绝的保卫战,共击毙日军6名。更令人称快的是,村民们临危不惧,机智地拾起日军掷来的手榴弹反掷回去,炸死日军3名,并击伤4名,缴获长、短枪各1支,钢盔2顶。茅栗井村的自卫战,是江华人民不屈精神的绝佳注脚。
风云乡大干四角山:下水岩洞前的殊死搏杀
四角山(今属桥头铺镇大干村,旁有四角山水库)保卫战,则是一场在困境中迸发的英勇抗争。为躲避日军扫荡,大干村及附近村民携家带口的避难之地,其随身的粮食衣被,均藏于四角山上下水岩的巨大岩洞中。风云乡乡长周吉,有文化,足智多谋;保长陈盛祺,身材魁梧,一身勇气。他们深知日军的凶残,早预先组织好自卫队和青壮年,备好枪支、梭镖、大刀,严阵以待。
日军果然从土岭方向向四角山扑来,企图洗劫藏匿民众和物资的岩洞。狭路相逢,战斗瞬间爆发,异常惨烈。自卫队员和村民们利用熟悉的地形,与装备精良的日军展开近身搏杀。大干村的陈朝国,以最原始的武器梭镖,刺死了一名日本兵。大干新村的陈士章、大干老村何家的何满仔也英勇参战。激战中,日军的三八式步枪哑火。而何满仔更是在过大岩的漕古上,用一支“汉阳造”步枪精准击毙了一名日军。后日军败走。
然而,灭绝人性的日军次日又卷土重来。寻老百姓报仇未果,便恼羞成怒,将魔爪伸向了周吉的家乡槐木塘村,放火将整个村子付之一炬。烈焰冲天,房舍化为焦土。这就是日寇臭名昭著的“抢光、烧光、杀光”三光政策,其暴行令人发指,惨绝人寰!
历史是一面镜子,照亮过去,警示未来。民国三十三年江华的苦难与抗争,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抵御外侮伟大篇章中悲壮的一页。那歌谣中的血泪控诉,那江华县志里冰冷的伤亡数字,那四角山下、茅栗井村、棟青小罗坪的英勇故事,无不诉说着日本侵略者的残暴和中国人民的坚韧。铭记这段浴血历史,缅怀死难的同胞,致敬奋不顾身的抗日英烈,我们方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倍加珍惜和平,奋力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伟大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作者:韩开琪
一审:莫翠香 二审:陈冰 三审:郭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