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回江华瑶族自治县档案馆查档案,乘车途经鲤鱼井大道,忽见道旁新开一家市井文化酒店。招牌醒目,意趣盎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此情此景,瞬间勾起我对故乡市井文化的深深眷恋与回忆。
“市井”一词,源远流长。1988年《新华词典》中释义:“市井,古代指做买卖的地方,后为街市的代称。”古籍《初学记》中亦载:“或曰:古者三十亩为井,以井为市也,故云也。”。古人亦有井田之说,引申至众多人家聚居,共汲一井之水,故得名“市井”。《易经》井卦中亦有“改邑不改井”之语,足见其根植之深。此词虽显文雅,却早已融入生活。唐李白《行路难》诗之二中便有“淮阴市井笑韩信,汉代公卿忌贾生”之句。
在江华,市井习惯上仍称街市,旧时风貌记忆犹新。
譬如,古老的南门街,又称分司前街,即今城内老街。其路南头东转再南转出南门,可达昔日南门田洞。
郑公街:俗称县前街,即今城内新街。清同治《江华县志》卷之二载:“郑公街,即今县署前大街,雍正十一年,邑人为县令郑鼎勋建。”
学前街:位于原文庙东面义路门之下原石阶处,现东门口路大致为其一段。清雍正七年《江华县志》载:“学前街,东至东门,而至大街史家巷,北至关王庙,南至城边曲转东至南门大街。”据此,学前街曾横穿城内老街和新街,可达分水岭徐家大院。
过去所称正街,即今解放东路与解放西路;五间铺或花股行,即今富江路等。
至于水井,人们熟知的李家井、韩家井、石鼓杨家的四方井、正街的乐利井、县衙门内井等,现已消失。而长寿井、南门口的清洌井、城东的唐楝斋井、何家湾井、何家湾村的城外井、豸山古寺内廻龙井等,今犹存,有的仍在滋养乡民。江华老城区的小巷,大多仍可忆得:考棚巷、吴家巷、蒋家巷、李家巷、徐家巷、石鼓杨家巷、莫家巷、史家巷、何家巷等等。
乡情即乡愁,难剪亦难断。
作者:韩开琪
一审:莫翠香 二审:陈冰 三审:郭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