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划艇在清澈的麻江河上竞渡,数十亩盛开的向日葵热情地迎接四方游客,瑶族阿妹盛装歌唱……6月12日,走进江华瑶族自治县湘江乡桐冲口村,火热的乡村旅游景象映入眼帘,千年瑶寨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诉说着瑶寨独特的文化魅力。
瑶寨新颜游客来
端午节小长假的第一天,村民郑琼就收拾好家里的客房,准备迎接自驾而来的游客。她家的“小别墅”共设置有5间客房,能歌善舞的她是歌舞队的队长,是很多游客眼中的熟人和红人,不少住宿的客人都指定要住在她家。
依山而建的“小别墅”是在易地搬迁政策帮助下建设而成的。依照瑶族吊脚楼的风格,一层自住、二层以上交由村集体成立的旅游公司——千年瑶寨旅游服务管理中心改造成民宿,实行统一化管理和经营,公司和村民按3:7的比例分成,既有瑶族特色又有现代化电器等服务设施,很好地满足了大城市居民休闲度假需求,更成为瑶寨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一到节假日客房基本上都会住满,这一块一年就能分红近2万元。”郑琼介绍说。
“原来这里只是一个瑶山深处的小山村,靠山吃山也养活不了所有村民。”村第一书记、原扶贫队长郑艳琼告诉记者,全村地处瑶山高寒山区腹地,平均海拔760米,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23亩,是一个“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种金子都不会脱贫的”地方,很多人迫于生计背井离乡外出打工。
根据桐冲口村的资源情况、生产生活情况,依托良好的生态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发展旅游是脱贫工作过程中找到的新出路。在湖南广播电视台等后盾单位的帮助下,村里专门聘请华南理工大学专家等进行全方位、专业的旅游规划设计,将全村规划为小坳梯田观光区、水库旅游区、滨江风光带、垂钓休闲区、村民居住区、民俗体验区、采摘游乐区、入口服务区等八个功能分区和“一心一轴一带四节点”的空间构架,绘就了桐冲口村旅游发展的宏伟蓝图,“靠山吃山”有了新的寓意。
没有过硬的旅游产品,发展旅游产业就是一句空话。在紧紧围绕打造桐冲口村“千年瑶寨”景区总目标的前提下,该村突出亮点来建设,赋予“千年瑶寨”更多内涵,把“千年瑶寨”做成一个更好吃、更好喝、更好看、更好玩、更好睡的地方。通过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和后盾单位帮扶资金,该村先后投入近千万元帮助村里建设了游客中心、夷勉堂(瑶韵活动广场)、风雨文化长廊、马道、漂流码头、滚水坝、景观亭、房屋立面改造等,打造了滨江风光带。易地搬迁让群众住进了新房,群众将原来的木板房、冲墙屋交给村旅游公司处理,经过重新集中安置、翻新等程序改造成民宿、餐馆和特色陈列展示馆,成为了乡村旅游中传统古民居旅游的一大亮点。
特色产品富群众
中午时分,村风雨文化长廊内,长桌宴依次摆开,在响亮的瑶歌映衬下,八人一桌的五色圆箕宴摆了四十多桌,仅此一项就可以带来收入2万余元。五色圆箕宴从食材到人工全部由村民提供,所有收入基本实现村内循环分配,基本可以看成纯收入。
做乡村旅游,游客来了只是表象,村民富了才是根本。“去年受疫情影响虽然5月才开业,但村旅游公司仍然实现营业收入108万元,今年各项收入目前来看都是成倍增长。”村支书郑江涛介绍说,旅游公司的收入只是村里发展旅游收入中很少一部分,游客来了,村里有了人气,增收的方式多得很。
在村后的大山上,依次排开的数十扇大门格外显眼,郑江涛告诉记者,门后是一个个窑洞,深达数十米,原来是挖掘窖藏小黄姜种苗用的,后停止了小黄姜种植。村里及时抓住瑶山美酒和人们健康饮酒的供需要求,将窑洞改为酒窖。“村旅游公司每年酿酒2万公斤左右,一部分顾客购买后委托窖藏收取管理费,一部分公司窖藏储备,目前已窖藏5万多公斤。”郑江涛表示,普通米酒售价几元一斤,每窖藏一年价值最少翻倍,同时还注册了“醉喜多”商标提升产品知名度和认可度,多年后村里的资产将能得到显著提升。
在桐冲口村,酿酒的远不止村旅游公司,村歌舞队队长郑琼在周末节假日等旺季表演歌舞之余,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也是酿酒。“每年能卖几万斤,纯收入接近十万元,歌舞表演更多是做贡献,表演一天补贴30元,一年不到一千元,主要是为了将村里旅游做旺,只有旅游旺起来,生意才能火起来。”
人心齐,泰山移。桐冲口村的旅游,依靠的就是广大村民们齐心合力发展旅游,而人气旺了后,旅游也给村民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收入。村民廖双蓉已72岁高龄,但依然领种了2亩多的油葵种植,按照村旅游公司要求领种油葵,土地租金全免,还补贴种子和肥料钱,一亩油葵2季种植保守估计能实现收入4000元。“有时候村里还请我给茶树除草啊,游客多的时候还能做点小吃卖,以前根本没想过老了还能赚这么多钱。”看着地里盛开的向日葵,廖双蓉的笑容跟花儿一样。
永州日报记者 唐斌
通讯员 杨丁香 陈永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