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华瑶族自治县2018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年度报告
江华瑶族自治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年12月28日)
江华位于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古称冯乘,自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县,1955年成立瑶族自治县,是瑶族自治县中瑶族人口最多的县,被誉为“神州瑶都”。江华建有天下瑶族第一殿盘王殿、建有世界最大的瑶族图腾坊、建有世界最大的瑶族铜铸长鼓,拥有湖南省唯一的县级民族歌舞团和民族艺术学校,《瑶族长鼓舞》、《盘王大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县总面积3248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1个国有林场,312个行政村。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切实加强落实文化强国战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制定了《关于加快构建江华现代公共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以建设文化强县为目标,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狠抓工作落实,为推动江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一、近年来开展工作情况
1、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县图书馆达到部颁三级馆标准,县文化馆达到部颁二级馆标准,电影院3家,全县16个乡镇均建有文化站,312个行政村和社区均有文化活动中心和农家书屋并配备了管理员,其中4个社区和258个行政村建有200㎡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人均占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面积达到0.8㎡,建设1000㎡以上的文化活动广场218个,在建和即将新建的文化活动广场90余个。
2、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逐步提升
我县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基本实现了每个行政村每月1场以上电影,每年看2场戏剧或文艺演出的目标;实施了文化精准扶贫攻坚计划;县图书馆设立了少儿阅览室、综合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盲人阅览室、地方文献阅览室并对外免费开放,新建1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为312个农家书屋并配送了书架书籍(6000册);文化馆设立了舞蹈排练室、书画艺术、少儿文艺培训室等经常开展免费开展瑶歌、瑶语、长鼓舞、群众文化活动等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县图书馆、文化馆实行了每周56小时和48小时免费开放,乡镇、村(社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经常性开展活动;县图书馆、文化馆、民族歌舞剧团均配备了流动图书车,流动文化车、流动舞台车。县图书馆年流动服务次数达40次以上,县文化馆年流动演出10场以上,县民族歌舞剧团年流动演出110场以上。
3、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
按照要求完成了22340“电视户户通”,从2010年开始至2017年每年完成农村数字公益电影放映任务5800场次,2019年来达到了5934场次。县级图书馆3TB数字资源工程已建设完成,启动了数字农家书屋试点工作,实施了图书馆总分馆制工作,推进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县电视台完成了312个行政村(社区)的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县委宣传部、县电视台在全县组织实施并完成农村综合公共服务187个广播网设施设备建设。
4、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建设不断发展
实施了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公共文化服务,开展了文化志愿者服务工作(注册300多人);通过票价补贴、剧场运营补贴等方式,支持艺术表演团体开展50余场次公益性演出活动;2018年在商业电影放映中安排低价电影放映公益活动1107场次,观影人数3628人(30元以下的优惠场次);培育和发展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社会组织11个,发展壮大基层业余文体队伍360多支,实施了群众文化团队扶持项目30余个。
5、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机制建设有新突破
加强了瑶族图腾园广场、火车站铜铸文化广场、滨江公园广场、商贸新城幸福广场、盘王殿文化广场、水口移民新镇图腾园广场、河路口镇文化广场、桐冲口村文化活动广场、码市镇金龙文化广场、祥龙幸福城文化广场等重大文化项目的统筹实施,实现共建共享,提升了综合效益。
6、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有措施
设立了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岗位,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安排了3名编制,县级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业务人员占职工总数比例分别达到了90%以上;80%的村组建了1支以上的业余文体团队,90多个村组建了2支以上的业余文体团队,开展了人才引进工作,组织开展了业余文体团队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培训工作。
7、重大文化设施项目有建设
对照永州市“八个一”工程建设要求:我们积极推进水口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小镇和涔天河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建设,加大了县民族歌舞剧团和民族艺校的建设力度,创建瑶族水街特色文化街区,支持九恒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发展,建设了1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打造了瑶族图腾园、滨江公园、火车站站前广场、金龙文化广场大型公共文化舞台;神州瑶族文化博览园项目建设工作和湘桂古道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快速推进;江华瑶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改造工程完成并挂牌,江华美术馆已定址并启动了改造工作。
8、文化培育工程有品牌
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天天有活动,周周有演出,月月有节庆,年年出精品”的要求,做好文化品牌的培育工作。每年举办瑶族盘王节,神州瑶都·江华瑶族盘王节已成为湖南省少数民族四大节庆文化品牌活动之一;每年开展“神州瑶都”周周乐群众文化活动,它已成为湖南省重要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还培育了江华茶文化节、瑶族赶鸟节、瑶族开春炮节、瑶族医药节、火烧龙狮闹元宵节、瑶族大端午节、黄尼相公节、星桥村七夕鹊桥节、桥市乡野猪桥村五月桃花节、乘龙快婿节、河路口镇倒水湾歌圩会、河路口镇车下香芋节、小圩壮乡“四月八”尝新节、水口镇长鼓文化节、桐冲口村千年瑶寨民族歌舞文化常态化演出、香草源龙灯花灯节、神岗村小白龙文化节、水东荷文化节、界牌传歌会、涛圩瑶歌夜市、瑶族盘王节、瑶族倒镀节、瑶族狩猎节、界牌古式传统榨油节、码市瑶族“五谷节”、瑶族社节、瑶族牛王节等三十多个文化品牌。
9、文化与旅游融合有发展
近年来,我县每年均举办火烧龙狮闹元宵节、开春炮节、二月初一赶鸟节、三月桃花节、四月八乌饭节、五月初五瑶药节、瑶族大端午节、七夕情人节、河灯节、瑶族盘王节等民族文化节庆活动。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发展,支持九恒条码、江华展承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江华旅鼎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江华衍纸等文化企业和文化创意产品的壮大发展。加快推动江华历史文化、地方文化、生态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修缮了井头湾古建筑群、宝镜古建筑群、红七军十九师政治部旧址、豸山寺、李启汉故居、江华故居,实施完成了阳华岩摩崖石刻抢险加固和文物本体保护修缮工程。
二、创建工作存在的主要短板
1、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方面
县图书馆、美术馆改造升级还需一定时间,还需投入较多资金。因移民搬迁的水口新镇综合文化站还在建设之中,53个移民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达标建设还需下大工夫。
2、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方面
县图书馆正在升级改造,未达到部颁二级以上标准,人均占有藏书0.8册以上,人均年增新书0.05册以上,平均每册藏书流通率0.8次以上,人均到馆0.4次以上目前还达不到要求,2019年全县需要购买一批新书才能达到创建目标;40个行政村建设建筑面积不低于200㎡的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需要多方努力才能完成。
3、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方面
文化馆未开展总分馆制建设工作,每个行政村每年观看4场以上戏剧或文艺演出的要求目前尚未达到;县图书馆正在改造升级过程中,设立标准的盲人阅读区、配备盲文阅读设备和文献、设置专用电脑设备的工作需加快实施,特殊群众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能力急需快速提升。
4、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方面
大多数的乡(镇)、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数字文化设施需要加快实施;数字、文化馆、博物馆需要加快建设,城乡电子阅报屏需要及时推进。
5、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建设方面
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性意见和目录,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措施方案虽已出台,但暂未向社会公布;文化志愿服务机构虽已成立,但文化志愿者注册招募、服务记录、保障等机制尚未健全完善;业余文体团队动态名录虽已建立,但团队星级评定目前尚未开展。
6、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机制建设方面
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调机制虽已建立,但因脱贫摘帽工作而联席会议召开较少;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理事会制度工作虽已作了安排部署,但未跟进落实到位;公共文化机构绩效考评制度和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反馈办法虽已研究制定,但还未全面具体实施。
7、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方面
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资金未纳入县财政预算,对公益性演出补贴未出台相关规定且补贴资金少;全县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编制130多个,大多数为退伍军人,40%左右的人不精通文化业务工作,业务水平能力有待提升;少部分乡镇综合文化站还未完善五大方面的功能,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作用还未完全发挥出来。全县每个村(社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供3个工作岗位的工作虽已启动但还未全面落实到位。
三、确定创区后工作开展情况
1、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工作。今年2月,县政府常务会议、县委常委会议分别研究决定,全力做好创建瑶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县财政支持30万元启动资金。5月2日县委办、县政府办联合下发关于印发《江华瑶族自治县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江办发[2018]20号)文件,其中明确了创建工作目标和创建原则、主要工作任务、工作步骤、保障措施及全县各乡镇和县直相关单位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责任指标分解。9月14日县委、县人民政府领导参加了全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动员大会,县长龙飞凤同志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市委、市政府递交了《永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责任书》。9月下旬,县政府主要领导向县委常委会议汇报了永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动员大会精神。10月22日县政府常务会议、县委常委会议又分别听取了县民宗文体旅发委关于我县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情况汇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别明确指出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创建工作,我县也必须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指导思想,坚持“硬件建设不丢分、软件建设要加分、特色建设多争分”的原则,严格标准、分步实施、突出特色、文旅结合、确保达标。同时审议并通过了《江华瑶族自治县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责任指标分解表》,成立江华瑶族自治县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领导小组,并行文下发督查督办相关单位抓紧落实。县财政已列支30万元,用于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启动工作经费。
2、部门开展创建情况。永州市启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后,县民宗文体旅发委主动作为,抢抓机遇,积极争取,把创建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争当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排头兵。一是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从文化艺术股、广电股、文化馆、图书馆、歌舞团、文化执法大队、全县各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单位抽调人员组成班子,明确专抓人员。二是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县财政投入800余万元对文化馆舍及剧场进行了提质改造,现已投入使用;争取图书馆改建升级,9月11日县委常委会议已讨论通过将卫计委闲置资产原风华大酒店(6276㎡)划转,用于县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县政府牵头有关部门已将资产进行了移交。2018年争取县财政投入72万元在县城新建1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并于8月份开馆;争取县财政下拨50万元用于图书馆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和农家书屋试点工作。投入18.72万元用于312个行政村农家书屋(每村600元)管理员补贴。从2016年至2018年对全县298个行政村按“七个一”标准实现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覆盖,目前已建好258个,对312个行政村(社区)每村免费发放了价值10万元的一套文化器材、5万元的体育健身器材。三是继续开展好文化惠民工程。今年已免费送戏下乡136场次,送电影5800场次。图书馆开展阅读七进入等全民阅读推广促进活动17次,向社区、村组、学校、军营等送书3800余册。文化馆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组织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与民间艺人开展了6期瑶歌瑶语免费培训,5期瑶族织锦免费培训班,4期长鼓舞免费培训班,3个项目列入第六批市级非遗项目。县财政拿出60万元用于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文物管理所已按要求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居等文化遗产摸底调查工作,3个第八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个第十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推荐申报工作。
四、做好创建工作的打算
1、落实主体责任。把创建工作列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政府绩效考核、财政预算;全面落实中办国办《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湖南省公共文化事业建设考评系、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标准等相关评价体系的具体要求;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日常管理水平,优化创建工作外部环境;加大资金投入,设立江华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建立稳步增长的公共文化财政保障机制;根据实际需要安排示范区创建专项资金,加强对中央、省、市级补助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完善设施建设。对照《永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2018-2020)》,按照国家标准对图书馆等骨干性设施进行提质改造;改造建设好美术馆;新建独立设置功能齐全、面积达标的(不低于300平方米)乡镇综合文化站3个(原来已建但未独立);整合资源,统筹实施,根据“七个一建设标准”推进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和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建设好40个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加快神州瑶都文化博览园项目建设速度。
3、提升服务水平。完成好乡镇综合文化站达标建设工作任务且按要求开展文化服务工作,全面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开展和推进数字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建设,直播卫星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数字农家书屋、城乡电子阅报屏建设,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提高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在基层实现共建共享。在县图书馆已构建3TB的数字资源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乡(镇)、村(社区)公共文化场所数字文化设施建设。要依托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专家和省、市有关专家,组建专家咨询指导小组,指导示范区创建工作。实施“走出去、请进来、传帮带”的人才培养模式,每年脱产培训公益性文化单位在职员工15天,集中培训基层文化专职人员5天,为示范创建提供人才支撑。按照创建标准要求,切实解决村(社区)文化管理员工作岗位设置的问题。推进文化志愿服务机构队伍和业余文体团队建设管理工作,强化文化品牌活动建设。
4、抓好特色创建。力争尽快完成文化“八个一”工程目标任务,加快县美术馆改造工程建设,加大推进瑶族文化博览园等特色项目建设工作力度。
5、建立完善机制。进一步完善并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综合协调机制在创区工作的重要作用,创新纵向管理模式,深化全民阅读项目,使公共文化服务更好地向城乡基层未梢延伸。建立公共文化服务联席会议制度,创新横向管理模式,将出台的《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过程管理规定》和《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施办法》《永州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购买目录》向社会公布,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综合效益。落实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探索引进公共文化服务第三方评价机制,健全晚上文化志愿者注册招募、月服务记录、管理评价和激励保障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均等化、标准化发展。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一项重要而系统的工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认真对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中部标准,把创建作为县委、县政府“文化强县”战略的重要抓手,在两年的创建时间内全面落实《湖南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工作目标》《永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实施方案》和《责任书》各项工作指标任务,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指导思想,坚持“硬件建设不丢分、软件建设要加分、特色建设多争分”的原则,突出抓好文化设施、文化活动、文化产业三个战略性支撑和重点,努力实现设施网络化、服务效能化、科技融合化、服务社会化、体制科学化、服务保障化、地方工作特色化,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瑶族文化研究中心、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做到名符其实,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江华模式”。
版权所有 江华县数字文化馆 Copyright 2020